简体 | EN

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召開

时间:2025-04-21 阅读:4 来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4月19日,中國工程院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在江蘇蘇州開幕。大會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清華大學、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晶片分會、北京博奧晶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辦。

 

本次大會邀請了30餘位行業權威專家帶來精彩報告,來自各大高校、醫院、研究所、企業等單位的近千人參會。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已經連續舉行了十四屆。大會十四載征程共同見證了分子診斷技術在國內外的不斷成熟和發展。該技術從疾病診斷拓展到疾病預防、預警和個體化治療等各類應用。分子診斷技術的不斷迭代正在為醫學科技注入強大創新動能。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務委員會主任詹啟敏院士表示,以分子診斷技術為基礎的創新技術,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支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模式,並已深入到疾病防治的各個環節,為實現精準醫療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是我國分子診斷領域學術交流、成果展示、合作創新的重要平臺,見證了分子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突破。他期待大家在本次大會上收穫豐碩,共同為分子診斷技術的進步而努力。

 

蘇州大學黨委書記張曉宏表示,蘇州大學在分子診斷領域依託材料科學、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優勢學科組建了跨學科團隊,聚焦智慧診斷設備、可穿戴檢測技術等前沿方向,為精準醫療注入了巨大智慧。大會聚焦分子診斷技術的前沿熱點問題,將為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動我國分子診斷領域研發和應用推廣提供思路、奉獻智慧。

 

中國工程院三局副局長李冬梅表示,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一直致力於為科技界、臨床醫學界、產業界之間搭建分子診斷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橋梁,在業界產生了極大反響。本次中國工程院以此平臺再次組織業內知名專家,圍繞分子診斷技術開展戰略性前瞻性的高水平學術研討,是中國工程院踐行學術引領使命、服務戰略諮詢的重要舉措,也是引領產業和行業創新發展的實際行動,更是服務地方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主題報告環節,詹啟敏指出,我國腫瘤防控形勢嚴峻,腫瘤的治療應依賴分子診斷技術,通過精準的分子標誌物實現個體化治療,推動精準預防,關注遺傳易感人群,提前發現潛在風險。當前,單細胞測序、液態活檢等前沿技術在腫瘤醫學中得到應用,提升了診斷精準度和治療效果。腫瘤精準醫學發展需要科技創新與倫理、法規的協調發展,推動個性化治療和生物治療的應用。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院士表示,通過數位科技和多模態影像技術,外科醫生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肝臟功能、腫瘤異質性以及癌轉移情況,進而提升臨床決策的精準性。包括數位孿生、AR技術等數位科技在外科領域不斷取得創新成果。

 

在圓桌討論環節,各位專家剖析了自身研究領域分子診斷的現狀和挑戰,分享了人工智慧單細胞技術一體互檢、生物晶片、多組學檢測、類器官晶片與基因測序、腫瘤分子診斷、產前無創篩查、AI智慧心梗預警、智慧化無創檢測等應用方向的最新進展。

 

據了解,分子診斷技術作為精準醫學的「探路先鋒」,正加速向全病程管理、個體化診療、主動健康等健康新業態拓展和延伸。中國分子診斷技術大會以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目標,立足科研、臨床、工程等多個學科交叉點,聚焦轉化醫學、個體化醫學、精準醫學、大健康等行業熱點,推動多方資源融合對接。

 

(會議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