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技合作催生個性化“新金融”
——訪普華永道資深經濟學家張鑑鈞
普華永道資深經濟學家張鑑鈞 本報記者 鄭煥斌攝
本報駐英國記者 鄭煥斌
“金融科技已經迅速而深刻地改變金融服務的運作方式,大型科技公司、電商平台、傳統金融機構是這場變革中最具顛覆性的力量。未來5年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將給金融業帶來深刻變化。中英金融科技領域合作將大有可為。”普華永道資深經濟學家張鑑鈞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金融科技帶來挑戰與機遇
金融科技主要指金融服務行業內使用的數字技術及其應用,它有助於將已建立的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推向市場,提高金融服務市場的競爭程度。新興金融科技通常是小型創新型企業,它們利用新技術將金融服務直接帶給客户,經常破壞現有商業模式,因而傳統金融科技公司和新興金融科技分別充當“促進者”和“干擾者”的角色。影響該行業的關鍵主題是現有模式脱媒、現有基礎設施非中介化、數據貨幣化以及欺詐和身份保護的要求。
張鑑鈞認為,未來5年零售銀行、投資及財富管理和資金轉移支付將被金融科技嚴重顛覆。金融科技將在客户、產品與服務以及渠道等方面帶來機遇:金融科技具有低成本和無遠弗屆的特點,使金融機構能將客户羣擴大至從前未獲金融服務覆蓋的人羣;客户期望從對產品的追求向體驗至上轉變,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的重點也將從簡單和標準化,轉變為創造個性化體驗;未來5年實體分支機構的重要性將逐年下降,電子渠道(尤其是移動渠道)才是“王道”。與此同時,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將面臨監管、競爭和人才三方面的挑戰:競爭將日趨激烈,監管法規需要兼顧鼓勵創新和控制金融風險之間的平衡,而培養複合型人才是獲得優勢的關鍵。
科技是新金融模式的重要支柱
談及如何應對這種變革,張鑑鈞表示:“普華永道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調查結果顯示,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合’是大勢所趨,金融機構需要從戰略與理念、資源投入和行動方案這三個維度來應對這場變革”——未來3至5年,金融機構將傾向於通過加強內部研發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來落實創新;金融機構對新興科技熱情高漲,願意將接近三分之一資源分配到金融科技相關項目;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有增強合作的主觀意願,但在合作中仍需解決信息科技系統和商業模式差異方面的挑戰。
他強調,金融科技首先要立足於“金融”本質,而金融服務的變化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隨着實體經濟向信息化、智能化、個性化的商業模式和生活模式演變,未來金融服務模式也將向個性化服務體驗轉型,科技將是這種“新金融”模式的重要支柱。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將給金融業帶來深刻變化,儘快掌握這些科技並圍繞其落實相應配套技能,將使金融機構在競爭中脱穎而出。
人工智能等技術助力中國金融產業
張鑑鈞介紹説,普華永道2017年“中國金融科技現狀”調查報告表明,在數量和交易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市場,2016年在線支付交易額達到100萬億元;未來在線消費者融資和市場貸款(P2P)業務將顯著增長。未來幾年AI、區塊鏈、雲計算、數據和分析等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中國的金融服務領域。其中AI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場景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應用;服務機器人應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應用和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和生物識別應用。
他建議中國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創新方面採取積極行動:開發由金融科技驅動的頂層設計,並將其納入長期發展戰略;建立獨立的科技創新體系,探索新的金融服務模式;探索新興技術實施路線圖,啓動現有業務流程的數字化和改造試點;注重技術驅動的能力建設,有效促進金融和技術的深度融合。
中英金融科技合作將大有可為
多年來,英國政府一直在向“世界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這一目標努力。2017年4月,財政大臣哈蒙德稱,英國金融科技產業每年創造70億英鎊產值,僱傭6萬人,並表示英國須積極採取措施吸引國內外人才,以確保其持續蓬勃的發展。張鑑鈞説:“哈蒙德和央行行長卡尼都認為金融科技對金融服務已經產生了深遠影響(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和對現有企業的威脅),這表明金融科技已經成為英國的主流產業。它在P2P平台、聚合平台以及數據和分析產品方面具有國際市場領導地位;在風險管理、合規、欺詐軟件和在線支付兩個領域也有領導市場的巨大潛能。”
在張鑑鈞看來,中英兩國在金融領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英國不僅具有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深厚的技術儲備,而且長期以來作為世界金融中心,在金融管理和運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中國則具有市場廣闊、新技術應用速度快等優勢。此外,英國在風險管理、合規、欺詐軟件方面的優勢,恰恰是中國的弱項。中英兩國可以結合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質量優先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科技日報倫敦3月2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