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不到4小時,簽約入駐3家中韓合資企業,2所韓國大學宣佈設立產學研離岸孵化基地,11家韓國企業進行項目路演……近日,一場頗有成效的中韓雙創企業交流活動,在成都高新區菁蓉國際廣場舉行。
不同於傳統的經貿交流洽談,這是一次由中韓創新創業園區牽頭進行的雙創活動。“我們擁有更貼近雙方企業產學研需求的服務能力。”園區管理方之一的中韓未來革新加速器會長樸元書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日前,隨着《2018年成都市國別合作園區實施方案》的發佈,已擁有中德、中法、中意、中韓、新川等多個國別合作園區的成都,正加速構建區域國際合作的生態圈。
互補發展 廣泛接入全球資源
建立“以國別管理模式、國別建築元素和國別特徵標識為特徵的國別生態系統”,是成都市國別合作園區的主要特點,其主要目標是“廣泛接入全球資源,深度參與國際分工,着力構建全球知名的國際合生態體系”。
目前成都已建立的國別合作園區均有明確產業及發展定位:中德、中法園區瞄準國際產能合作,推動與德、法及歐盟國家在裝備、技術、資金、工程建設等領域的產能合作;中意園區着重創建國際文化創意高地,強化與川港設計創意園、中國—歐洲中心的聯動合作,打造內陸文化創意產業開放高地;新川、中韓園區則看準國際創新創業活力,鏈接新加坡和韓國金融、科技、人才資源。
“通過立足不同的國家優勢,實現錯位發展、互補發展,能夠有助於形成資源互通、信息共享、競合有序的國際合作形態。”四川省區域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王波認為,在不靠海、不沿邊的內陸城市,建設這種國別合作的“雙創飛地”,有利於區域內打造立體全面開放格局,融入全球經濟格局,“相對於傳統的外貿招商模式,國別園區有助於技術、資金、管理、人才、創新等多方面國際資源的融合。”
“小快靈” 讓跨國交流更高效
在引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的同時,借鑑成熟的管理經驗提升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水平是成都國別園區的主要經驗之一。
今年3月,總投資20億元的五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項目新川創新科技園集中開工。深圳中微半導體研發中心、天象互動數字娛樂總部基地等一批項目的落户,除了看中園區的產業聚集能力,更得益於園區的優勢管理能力。
建立於2012年的新川科技園,是我國內陸省市與新加坡政府合作的首個大型合作項目。在管理層面,園區由成都高投與新加坡新川投資控股共同組建公司管理,各自發揮在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產業招商、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優勢,組建了招商服務、規劃建設、項目融資等合作團隊。
相比於傳統的招商、外貿渠道,國別園區的另一大優勢是搭建起了一條“小快靈”的國際雙創合作通道,以靈活、高效地推動跨國雙創交流與合作。
“園區對於促進兩國雙創資源的交流有着天然的優勢。”樸元書説,在園區內孵化的“雲譯通”項目是中韓創新團隊合作研發的,它基於雲計算、大數據融合,能夠實現高速文件翻譯,未來通過園區搭建的平台,該產品能快速在韓國拓展,並進一步進軍國際市場。
“上個月,我們還組織了韓國全羅南道25家企業及高校研究機構相關人員到訪四川,韓國朝鮮大學、韓國松源大學在園區內與中韓未來革新加速器共同建立了海外離岸孵化基地,以促進這些高校的創新成果在當地展開合作。”樸元書説,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服務和支撐能力,正是國際合作園區的優勢和特色。
一站式 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
“產業的發展和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競爭,在國別合作園區發展過程中,合作國家在產業輸入的過程中也將輸入大量的科技人才、創新資源,這種引入與合作有助於本地創新能力的提升。”王波説,聚合優質要素資源、提升綜合服務質效,是當前國別園區建設中最值得關注的。
去年,“外籍人士創新創業之家”在中韓園區所處的成都高新區菁蓉國際廣場揭牌。“過去,外籍人士想要諮詢、辦理創業相關業務,可能需要跑公安局、經發局、投服局等多個部門,而如今外籍人士可以在這裏享受到更加快捷、便利、專業的一站式服務。”成都高新區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説。
營造融合、開放、多元的創新創業國際化氛圍,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也將是未來成都國別園區建設的重點任務。按照此次發佈的實施方案,未來成都將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社會服務機制,制訂實施園區內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快推動政府監管方式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積極推動國外官方機構、企業、民間組織開設辦事處或服務網點,推動涉外中介、技術服務等專業化服務機構聚集。同時,完善“人才綠卡制度”,優化外籍人士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辦理服務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