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大學?未來的教育該教什麼?5月18日,西交利物浦大學國際教育創新論壇在北京舉行,聚焦AI時代教育本質的前沿討論。
“知識不再稀缺,教育目的必須重塑。”西交利物浦大學(以下簡稱“西浦”)執行校長、英國利物浦大學副校長席酉民教授說。他指出,面對AI帶來的智能衝擊,全球90%的大學仍延續專業導向的教育體系,這使得大部分學生的能力在畢業時已不如一個通用AI模型。
西浦副校長鈔秋玲教授也在論壇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重塑未來的歷史節點上,高等教育必須直面兩大核心命題:其一,如何為學生奠定面向未來的能力基石;其二,如何培養學生駕馭AI應對複雜挑戰,而非被技術所替代。”
“過去大學是為了防止人無知,現在在AI面前,是要讓人有能力辨別真假、應對複雜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席酉民校長提出,教育必須從“知識傳授”轉向“融合智慧培養”。他解釋,這是一種融合科學技術、哲學思維、人文藝術和心理韌性於一體的綜合素質,能讓人類在AI時代中實現有意義的共生。
他強調,未來不是AI替代人類,而是人類需要學會與AI協作,成為能整合多元能力並引領創新的人。教育應從小培養學生的“和諧心智”和“複雜性管理”能力,幫助他們在面對不確定與複雜時,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決策力。
席酉民還介紹,西浦已全面構建“AI支持的教育體系”:構建AI支持的“學習超市”平台,實現興趣驅動與個性化學習路徑。大一推行AI素養課程,大二起結合專業深化應用,全面提升學生數字能力。學校打造AI導師系統輔助學習與評估,推動教學由知識傳授向能力建構轉型。通過項目制、場景式教學,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與跨學科整合能力。
除了專家洞見,論壇最“接地氣”的部分莫過於學生分享環節。四位不同背景的“西浦學子”分別講述了自己在AI時代的求學與成長故事
李嘉旖是一位獲得哈佛和史丹佛錄取通知的西浦生物統計專業大四女生,她坦言自己曾是“非典型理科生”,但在西浦的跨學科培養下,找到了數據與生命科學之間的結合點。她參與多個AI製藥項目和深度學習模型研究。李嘉旖強調:“在AI面前,真正有價值的是人的跨界整合能力和探索精神。”
王詩進則是AI浪潮中“另闢蹊徑”的例子。他從Python課入門,跨界成功開發教育軟體。王詩進說:“AI來了,我不卷分數,我卷創造。我不怕走冷門,就怕沒激情。”
騎行進國家隊、發起中美青年外交項目的國際關係專業學生舒欣說,自己“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好學生”,卻靠騎行登上世界賽場,靠外交項目搭建中美青年橋樑。他直言:“我想讓更多人明白,大學不是培養標準答案的機器,而是點燃一份熱忱與擔當。”
“西浦以國際化、跨學科融合、實踐導向和創新協作為核心,打造契合未來社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教育+AI’跨學科培養體系,深化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輸送高素質創新人才。”鈔秋玲校長表示。